2022年5月2日,中心主任朱军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发文《构建中国特色的“地方公债新理论”服务高质量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该文中朱军教授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地方公债新理论”。朱军教授认为:
促进财政平衡、化解债务风险是财政政策引领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方面。后疫情时代,优化中国各类地方债务资源使用、提高公债资金配置效率稳增长是当前稳定中国宏观经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在“系统平衡财政观”下,结合中国丰富的地方公债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的地方公债新理论”是提高中国宏观调控水平、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这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时代答卷。
中国地方政府的实践和中央宏观管理形成了如下的地方公债新理论,具体如下:
第一,中国地方公债的实践是适时调整、及时应对的,体现了一个动态演化的理论过程。在“系统平衡财政观”视角下,财政政策本身应该是一个系统平衡的过程,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合理微调政策。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也会根据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财政需求变化而变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在较高水平,较好地稳定了我国经济。
2020年之前,我国政府赤字率总体上保持在较为合理的3%范围内。为了应对疫情影响、对冲经济下行压力,2020年、2021赤字率有所上升。根据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的赤字率拟安排在2.8%左右,将回到2019年的水平。2022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占赤字的比例降至21%。尽管今年赤字率有所下降,但预计可动用的财政资金将增加,这仍然反映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导向。
第二,形成了“定规则、设上限、提效率、破刚性”的公债理论规则。在“系统平衡财政观”下,财政与税收的对称是经济系统平衡的基本要求。坚持强调财政收支的平衡,坚守以税收融资作为政府融资的常态、以债务融资作为非常态认识的理念。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为了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投资力度,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地方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的压力,税收融资难以满足财政支出需求,必须依靠债务融资来扩大财政资金来源。地方公债融资手段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资金压力,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会造成财政空间被压缩、系统性偿债危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总结财政管理和债务发行的实践,中国正在总结形成“定规则、设上限、提效率、破刚性”的公债理论规则。
第三,包容标准化融资和非标准化融资的模式并存发展。中国的地方公债是包容标准化融资和非标准化融资的模式并存发展,积极利用所有的资源,优化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国标准化的地方公债包括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地方政府专项债务和城投债。除此之外,还包括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ABO”模式(授权—建设—运营)、“F+EPC”模式(融资+工程总承包)等金融创新模式以及城投债、银行贷款、信托类债务和个人借款类债务等隐性债务形式。这是中国地方公债不同于西方地方公债的重要实践,形成了标准化融资和非标准化融资的模式并存的新特色。
该文是朱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财政—金融结合框架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21&ZD094)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朱军,《构建中国特色的“地方公债新理论”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文,2022.5.2,网址:
http://ex.cssn.cn/glx/glx_jjgl/202205/t20220502_54066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