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在《中国工业经济》应用经济学中青年学者论坛(2018)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颁布了第四届《中国工业经济》优秀论文奖。我校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朱军教授于《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一期发表的学术论文《技术吸收、政府推动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获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院副校长林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金碚研究员分别为获奖嘉宾颁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第一届《中国工业经济》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支持下,遵循客观公正的评审原则,评选出第四届《中国工业经济》优秀论文奖3篇。颁奖授予仪式在2018年12月1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工业经济》应用经济学中青年学者论坛(2018)上举行。第四届《中国工业经济》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论文共3篇,获奖名单如下:
朱 军:技术吸收、政府推动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1期.
朱希伟,沈璐敏,吴意云,罗德明:产能过剩异质性的形成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8期.
叶金珍,安虎森:开征环保税能有效治理空气污染吗.《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5期.
《技术吸收、政府推动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一文的摘要如下:
对于DSGE模型中的技术进步过程,很多文献将其设置成“中性”特征置入生产函数。目前还没有文献从发展经济体“技术吸收”的动态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问题。通过构建一个两国贸易流动与技术吸收特征的动态模型,本文采用前沿的“贝叶斯估计”方法讨论了中国技术演化的实现路径。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的实证结果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发现:“吸收与创新”并举的模式能够在统计意义上更好地解释中国的经济现实;技术吸收带来的效率提升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开放经济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长期可持续的。当技术存量积累水平较高时,其对于GDP的提升效应要延续到下半个周期才能够体现出来;当技术吸收少、自主创新多时,全要素生产率在短期内的提升结果低于技术吸收多时的情景;当国外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时,国外技术创新对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仍具有提升效应,但却抑制了本国技术的增长效应,呈现了一定的技术“替代性”。
在随后的中青年学者论坛(2018)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研讨会中,朱军教授作为特邀嘉宾点评了下午的分论坛七——研究生专场的报告。